内蒙古晨报官方网站 24小时记者帮您热线电话:0471-333911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47967967
您当前的位置: 晨网>>关于晨报>>大事记
大事记

  内蒙古晨报盘点

  2001年

       2001年5月28 日,《内蒙古晨报》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5-0058,汉文,四开 16 版,周五刊。

  2001年10月8日“9·11事件”相关报道,创下内蒙古报业新闻速度之最

  2002年

  12月14日,当一名儿童在呼市青城公园失足落水后,众多个人和群体冲了出来,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前仆后继,用青春和热血在寒冷的冬日里点燃了不灭的火炬,铸就了生命中新的辉煌。

  2003年

  2003年4月遭遇“非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生们在家单兵训练,复习备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在抗击非典时期不耽误学业,本报与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合作,开设“纸上课堂”,由自治区教研室组织全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能手撰写各科复习要点及试题,每天刊登于本报,并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独家网上连载,每日更新。

  同时,本报记者多次深入一线翔实报道,相继推出“非典”防治手册、《护士日记》连载等。

  2004年

  2001年11月21日8时21分,包头飞往上海的MU5210航班起飞出现事故,坠入包头市南海公园的湖中并发生爆炸起火,机上47名乘客、6名机组人员以及地面2人共55人在事故中丧生。

  事故发生后,内蒙古晨报记者迅速做出反应,兵分多路采访。记者第一时间发回的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之后以独特的视角刊发的现场新闻及深度报道受到区内外读者的一致关注。

  2006年

  2006年7月,荣获2007少儿春节晚会小演员选拔活动协作奖

  2007年

  5月14日,由本报主办的大型采访活动——“环内蒙古边界行”启程。此次活动的特点是新闻采访与经济调研相结合、立体媒体与平面媒体相结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媒体活动与企业赞助相结合、媒体搭台与党政支持相结合、新闻报道与社会活动相结合。以期达到全面展示文化内蒙古、历史内蒙古、地理内蒙古、民俗内蒙古、和谐内蒙古和发展内蒙古的目的。

  该活动是内蒙古历史上的第一次沿2个国家、8个省区边界,跨经纬度最大、历经地区最多的一次采访前行,在内蒙古和祖国北疆创造了一项采访纪录。

  2007年,全球品牌论坛年会授予内蒙古晨报社为中国最具广告价值都市报称号

  2008年

  2008年9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抗震救灾特别支持奖

  2008年5月,荣获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活动模范协办媒体称号

  2008年10月,获北京奥运会残运会火炬接力内蒙古自治区传递活动先进集体荣誉

  2008年《川女曹小青被拐内蒙古15年》系列报道。

  2009年

  2009年10月17日,呼和浩特第二监狱三监区罪犯乔海强、高博、李洪斌、董佳继杀害了当班民警兰建国,抢夺了当班民警徐某的警服,用抢来的警察门卡通过了三道关卡,在最后出门时引起了值班民警的怀疑。这几名逃犯打伤值班民警,强行冲出大门,抢劫一辆出租车后驾车逃脱。10月20日,在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台几村,4名逃犯1人被警方击毙,3人被捕。

  事件发生后,内蒙古晨报第一时间刊发事件进展情况,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本报的报道,引起全国读者的关注。

  2009年6月,荣获2007-2008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活动模范单位称号

  2009年被史坦国际评为第六届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媒体

  2009年8月14日,荣获内蒙古地区采用新华社通稿、专线稿优秀媒体称号

  2010年

  2010年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企业信用商会授予内蒙古晨报社为首批信息采集点

  2010年3月,荣获2009年全区“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11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12月,获全区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称号

  站在感动内蒙古人物的领奖台上,庄宏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同一条路,八年坎坷求学路。同一首歌,手足情深奋进歌。”这是赋予他们兄弟的颁奖词。

  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上,有一对孪生兄弟从小就患了同样的病,弟弟丧失了行走能力,从小学到大学,哥哥背了弟弟8年多,手足情深、不离不弃。

  2011年

  2011年,内蒙古晨报荣获“2011 中国媒体华表奖•媒体奖”,

  2011年,内蒙古晨报社长杨裕民荣获“2011 中国媒体华表奖•杰出贡献人物奖”

  2011年11月8日,内蒙古晨报深化“走转改”,在呼市和林县大红城乡庙沟村设立了“内蒙古晨报社基层联系点”。2013年5月24日,受和林县委宣传部邀请,内蒙古晨报社以12周年社庆为契机,再次把系列活动之一基层公益行慰问留守老人活动放在基层联系点,用务实行动慰问留守老人,将爱心物品逐户送到老人家中,并派出两路记者将老人们的辛酸、幸福点滴进行了记录。

  2012年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1秒,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这是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在夏季发射。内蒙古晨报特派3名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回3万多字的报道及大量现场图片。

  7月2日,内蒙古晨报刊发稿件《四地同庆元上都申遗成功》,对内蒙古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第一时间进行了重点关注。

  2012年10月22日,内蒙古晨报《解读内蒙古“账本”》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第十四届内蒙古人大新闻奖二等奖

  2012至2014年,内蒙古晨报连续三年举行了新年新衣大型公益活动,辐射全区12个盟市。在寒冷的冬天,三季温暖活动先后为30多所小学1万多名儿童送去新春的问候及温暖。

  2013年

  11月15日,内蒙古晨报独家报道了《内蒙古莜面搓进联合国》的新闻,并于11月26日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盛赞“西贝莜面妹”为“莜面大师”》为题进行了报道,11月30日再次以《美国媒体盛赞“莜面搓进联合国”》《专家学者为莜面文化献策》为题进行了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各大网站转载达到12000条次,中国新闻社、香港大公报、网易、新浪、内蒙古新闻网等众多网站、媒体进行跟进报道或转载。

  内蒙古晨报2013年3月刊发的《泔水猪利益链调查》系列报道,荣获二十二届(2013年度)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这也是内蒙古晨报首次获得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采写记者采访历时20余天,对呼和浩特市泔水猪养殖、屠宰、销售、监管情况及餐厨垃圾无害化进程进行了客观、全面报道。此新闻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呼市有关部门对泔水猪养殖、屠宰、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以及呼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发展进程。

  内蒙古晨报社12周年社庆之“拉手过六一”公益活动中,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教育局作为应邀嘉宾组织该旗白音察干第三小学、土牧尔台第二小学和贲红小学的12名儿童参加了活动。

  2013年5月24日、25日,孩子们第一次来到城市、第一次到动物园看动物、第一次在游乐园体验新奇有趣的游戏……

  通过两天的接触,12名儿童有了新的目标,他们小小的心灵世界得到震撼,他们的价值观也有了新的改变。

  2014年

  推出《晨报追神十》系列报道,多名记者深入阿拉善盟沙漠深处、四子王旗北部草原,克服种种困难,将最及时、生动的神舟飞船升天及返回的现场报道呈献给了广大读者。

  呼市70多岁的杨奶奶靠卖鞋垫维持生计,供孙子上学一事,经内蒙古晨报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爱心人士向这位年迈的奶奶伸出援手,让这个贫困家庭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2015年

  2015年,手机点外卖开始爆火,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没有牌匾、没有餐桌,甚至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的作坊,它们坐落在民宅或者车库,卫生状况食品安全状况堪忧。内蒙古晨报记者通过长期调查推出《网上外卖:新型餐饮“外衣”下的黑色作坊》,该报道获得第二十四届(2015年度)内蒙古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7月15日,内蒙古晨报率先独家报道了“21岁女孩自制果酱,筹集换肾医药费”的感人故事后,随着关注度持续飙升,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及公益团体加入其中,向“果酱女孩”伸出援手,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帮助这个坚强的女孩渡过难关。

  2016年

  2016年至2018年连续5年,内蒙古晨报参与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故事评选,共推荐40余个感动人心的正能量故事,12个正能量故事先后获得特别策划奖、常规评选一、二、三等奖。

  十佳志愿者评选颁奖典礼

  内蒙古晨报连续两年联合爱心企业及内蒙古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主办“志愿者关爱行动”,为200名优秀志愿者和20名“十佳志愿者”分别送上新年礼包和每人2000元奖金及证书。

  中国好少年评选

  内蒙古晨报连续两年联合爱心企业评出全区20名励志、热爱公益、助人为乐的好少年,并给予每人5000元现金奖励。

  2017年

  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宣传报道上,报纸开设专版、专栏,采用新华社稿件和自采稿件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版式新颖,视觉冲击力强。新媒体也加大了对此宣传报道的推送,据不完全统计,推送总量在300篇以上。内蒙古晨报官方微博,还实时参与#内蒙古70年#等话题的互动,话题阅读量达1.9亿。

  2018年

  “倍泰龙”,即“重组人干扰素β-1b”,是彼时中国市场上唯一可以降低多发性硬化症发作频率的药物。和多种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一样,被称为“孤儿药”。

  多名患者向内蒙古晨报反映称,2017年,该药被划入医保名录,但内蒙古多家三甲医院中,却看不到倍泰龙的身影,几十名患者已面临断药困境。内蒙古晨报记者连续调查15天推出《消失的“孤儿药”》,报道获第二十四届(2018年度)内蒙古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2019年

  在5月28日内蒙古晨报创刊18周年之际,内蒙古晨报社启动以增强“四力”为主题的“打赢 精准脱贫攻坚战决战在一线”采访活动,总编辑亲自带队,兵分五路,探访脱贫攻坚工作,写出了一组有影响力的报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内蒙古晨报连续两年发起关爱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活动——“针心针意”,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孤残家庭的孩子手工织围脖、手套、帽子。内蒙古晨报爱心纺织队在寒冬来临前给他们送去温暖,近2000名留守、孤残儿童受助。

  2020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内蒙古晨报以“内蒙古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为主题,将支援湖北一线的839位医务人员,以照片+姓名+工作单位+职务+感言的形式,用120个特刊版面,在“我们等你们回家”的欢迎词下,向白衣战士致敬,此举创下内蒙古纸媒疫情报道之最。

  2020年7月,内蒙古晨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在执行社长、总编辑亲自带队,采访组从呼和浩特出发,走进7个盟市、18个旗县区、上百个嘎查村落,行程近5000公里,采访农牧民超200人,真实记录和展现了内蒙古百姓的小康生活。

  在此活动中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执行社长、总编辑陈永红因劳累过度等原因,突发心梗,病倒在“脱贫攻坚”采访的一线,术后九天,陈永红便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带领工作人员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内蒙古声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彻底打乱企业发展计划,有人说绝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已经成为病患之外最焦虑和难眠的一个群体。越是重压当前,越需要笃定前行。如今,疫情防控已取得初步成效,内蒙古绝大部分企业也开始复工复产。

  就此,内蒙古晨报推出《联手企业抗疫,助力行业复苏》公益专题,与内蒙古所有企业一道,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之下,各企业依然可以表现得更好。

  此外,内蒙古晨报社连续2年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益’起过中秋”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爱心企业为近1000名留守儿童送去中秋礼物,并与他们一起过中秋。

  2020年12月30日,内蒙古晨报联合爱心企业前往和林格尔县黑老夭中心学校,与留守在大山里孩子们一起提前迎接新年。为19名留守儿童送上新棉衣和新文具。

  2019年以来,内蒙古晨报继续不断拓宽公益活动领域,全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数十场。

  其中,内蒙古晨报联合全国多家媒体携手爱心企业共同发起的“‘江河卫士’活动 秀出家乡最美那条河”以及年度正能量人物评选、2019益起过中秋公益活动、公益骑行活动、我们“益”起走·万步荟公益行、开展大型公益慰问活动等。

  2021年

  为讴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内蒙古晨报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发挥各类平台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良好舆论氛围,7月1日,内蒙古晨报出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采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在内蒙古晨网、内蒙古头条客户端、抖音官方号等平台陆续推出《榜样》、《光荣在党50年》系列视频报道,展现基层老党员“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的家国情怀。

  出大型原创主题采访报道《美丽内蒙古乡村行》,累计派出60组记者,聚焦于农村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城乡关系、生态屏障、文化传承、宜居宜业等方面,报道了全自治区十二个盟市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先进做法,推出融媒体报道900余篇,为内蒙古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0月22日下午,得知额济纳旗短缺中医药材、医疗设备、生活物资的消息后,内蒙古晨报社党支部第一时间开始多方筹措物资,在呼和浩特市采购好医疗器械与中医药材后,当日晚由执行社长、总编辑陈永红带队的4人小组紧急驱车赶往鄂尔多斯开始大批量筹措生活物资。采购、装车、采购、出发……,鄂尔多斯装车完成后,4人又第一时间驱车近400公里赶往巴彦淖尔。从22日晚开始直到23日晚11时结束,从物资筹措到将物资送上疫情防控物资专列上,陈永红一行一直未曾停歇。

  2022年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内蒙古晨报各平台推出“喜迎二十大”“二十大代表风采”“非凡十年”“二十大代表风采”目“聚焦二十大”“二十大时光”“内蒙古代表团”“非凡十年”“二十大时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代表和我们面对面”“学习二十大报告”等二十余个专题专栏,推出报道2300篇左右,综合阅读量近亿次。

  2022年1月1日,内蒙古晨报社党支部组织新年献爱心活动,前往呼市赛罕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黄合少敬老院,送去米面粮油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老人们所想,积极帮扶。

  2022年1月29日,春节前夕,陈永红个人出资万余元,开展特殊儿童新春走访慰问活动,先后走访慰问新城区3户特殊儿童家庭,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与关爱。

  9月,内蒙古晨报党支部特意牵头组织各部门人员一行先后来到呼和浩特市公园西路消防救援站、呼和浩特东收费站、金山高速出口查验点等地看望、慰问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慰问品,和他们一同共度中秋。

  2023年

  2023年6月,内蒙古晨报各平台在习近平总书考察内蒙古期间,推出相关报道共计79条,相继重点刊发了《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习近平: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习近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等重点报道,上述3篇报道分别突破10万+。

  内蒙古晨报派出多路记者采访报道,推出了“走进蒙东看振兴新篇章”系列,重点报道了《打造药材产业园 开出致富“良方”》《智慧农业示范区:让流转土地带动农民增收》《智慧城市“大脑”:让城市更智能》等相关报道。

  为积极服务民营企业,努力提升线下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问题。2023年起,内蒙古晨报社推出免费在《内蒙古晨报》刊登相关公告和声明的便民利企措施,凡在内蒙古自治区内所有个人和企业办理上述相关业务的,均可在内蒙古晨报免费办理。截至目前,已服务办事群众或企业109万人次,折合版面价值400余万元。

  2023年7月,内蒙古晨报社执行社长、总编辑陈永红获“青好人”称号。陈永红常年热衷于公益事业,早在2015年起,他就持续资助了4名大学生完成学业,2019年9月他在由内蒙古晨报携手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共同发起的“益起过中秋”的公益活动中个人出资5万余元为东昇学校全体学生购买了新校服。在2020—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他不辞辛苦各地奔走,多方筹措医疗物资和生活物品,三年间累计向社会各界捐赠中医药材、医疗设备、生活物资价值近50万元。截至目前,他本人累计在各类爱心捐款平台共捐款4万余元。

  2024年

  4月24日,内蒙古晨报社党支部组织报社全体党员、积极分子及部分员工开展了“植此青绿,不负春光”义务植树主题党日活动。

  植树现场,大家三五一组,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道工序,齐心协力栽种下一颗颗树苗,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方。

  内蒙古晨报义务植树的传统已延续多年,据统计,内蒙古晨报社目前已完成植树2万余株。

  国庆节期间,内蒙古晨报各平台重点推出了国庆特别策划报道,共计推出原创报道40余条,从多个角度报道了自治区75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点报道包括《一望无际的水稻像是金黄铺在稻田里 空气中都充满了稻花的香味》《奈曼旗“鸡心果”迎来了丰收 他说果树和农村是他的一辈子》《她用20多年时间在内蒙古植树造林3 万亩 “为了生存治住这片沙海”》《探秘有好几个百万粉丝主播的“网红”村》《牢记嘱托 奋楫争先谱新篇 科技赋能护林工作守护绿水青山》等。

  2025年

  内蒙古晨报社经过周密部署,抽调精干力量、汇集融媒优势联合自治区各大行政企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社会团体开展了为期5天的新春走基层公益直播活动。这5天里,我们用镜头记录下“情满春运路”上那些平凡而闪亮的瞬间和“文化中国年”中有趣又温暖的感动,直播间里,我们还见证了“奋斗追梦人”的执着与热忱。

  根据统计,连续5天,各平台参加本次直播人数近7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