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官方网站 | 24小时记者帮您热线电话:0471-9679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047123456
您当前的位置: 晨网>>文章>>三农

【美丽内蒙古乡村行·巴林右旗】手工艺者的传承与坚守

时间:2021年04月16日 编辑:王海清 来源:内蒙古晨报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实习记者 宋磊

  走进艾罕民族服饰店,一排排色彩艳丽、明快、纯厚的民族服饰映入眼帘,几名缝纫工人正在专心致志地飞针走线,店主哈斯格日乐在桌案旁给学员们指导裁剪技巧。

  一直从事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林蒙古族服饰”技艺的三十年第四代传承人哈斯格日乐,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一丝一缕、一针一线绣出了非遗的风采。

微信图片_20210416140726.jpg

▲哈斯格日乐为学员演示压边技术。

  “2014年8月,我创办了巴林右旗希呢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并申请了服装商标“元狼”。”哈斯格日乐说,自己做强事业的同时,想带动周围的妇女也能共同发展。

  之后,在旗妇联的支持下,哈斯格日乐先后举办了6期手工技能培训班,每期培训妇女20余名,辐射带动60余名妇女增收。目前她的公司成为成为巴林右旗妇女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平台,产品有10大类、上千个品种,每年生产服饰约2万件,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

  与哈斯格日乐一样的人还有鲍秀荣。

  “这个是什么线,从哪儿到哪儿,用什么尺子量,每个细节都得精心、用心。”鲍秀荣如是说, 她用几十年的坚守传承着民族手工技艺,

  鲍秀荣在1990年就开始从事蒙古族服饰,最初在乡下苏木开店,中间在西拉沐沦苏木,开了四五年店,直到2014年来到大板镇才开的店铺。

微信图片_20210416140736.jpg

▲鲍秀荣裁剪。

  “现在一年培训七八十个学生,去年疫情,光在线上教学就有六百多个学生。”鲍秀荣说,之所以培训学生是希望能让更多年轻的学生把巴林服装服饰传承下去。

  手工艺者协会会员青格勒回忆说,他自小是姥姥带大,那时,姥姥在空闲时间会自己裁剪衣服穿。正是从小受了影响,青格乐便喜欢上了刺绣。

  “2004年,那年我才15岁,就开始学刺绣了。到了19岁时,我又开始学服装裁剪,当时,做民族服饰的特别少,男学员更少。”青格勒笑着说,刚开始学的时候,家人不太同意,因为爱好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

微信图片_20210416140744.jpg

▲青格勒展示服装。

  学会做服饰后,他便留在在师傅那里打工。直到2015年,他开始创业,每年收入二三十万。

  如今,青格勒的店铺里主要产品以私人定制民族服饰为主,他自己还创新创做出样式新颖的蒙古婚服及刺绣风衣。

  “我现在的设计服饰更面向于大众,风衣更适合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穿着,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蒙元文化,接触蒙古族服饰。”谈及下一步的想法青格勒微笑着说,结合传统的文化创做出更多新颖的服饰,带动更多手工艺人传承文化。


线索征集:内蒙古晨报现面向社会各界朋友征集新闻线索,热烈欢迎大家拨打本报新闻热线18047123456,分享您身边的新闻。
晨网
友情链接